当前位置:首页>>动物>>海产>>贝壳

海蛤壳

  • 贝壳
  • 2025-01-23 12:27:04
  • 422
  • 中草药管理员
  • 【别名】

  • 海蛤(《本经》),蛤壳(《本草原始》)。

  • 【汉语拼音】

  • haigeke

  • 【名称英】

  • Concha Meretricis Seu Cyclinae。

  • 【成份】

  • 含碳酸钙、壳角质等。

  • 【加工采集】

  • 4~10月间捕捉。获得后去肉,洗净晒干。

  • 【药材鉴别】

  • 贝壳呈类圆形,外表面黄白色。壳顶歪向一方,有排列紧密的同心环纹,沿此纹或有数条灰蓝色轮纹,腹缘细齿状。壳内面乳白或青白色,光滑无纹。体轻,质坚硬略脆,断面层纹不明显。气稍腥,味淡。以光滑、洁净者为佳。
    主产江苏、浙江、山东、福建等地。

    现用药材海蛤壳,除上述一种外,尚有同科动物文蛤的贝壳,亦同等使用。参见"文蛤"条。

  • 【炮制】

  • 蛤壳:洗净、晒干,碾成碎块。煅蛤壳:取净蛤壳置无烟火上煅至红透,取出放凉,碾碎即成。蛤粉:将煅蛤壳碾至极细成粉末状。 《雷公炮炙论》:"凡修事(海蛤)一两,于浆水中煮一伏时后,却以地骨皮、柏叶二味,又煮一伏时,后于东流水中淘三遍,拭干,细捣,研如粉,然后用。凡一两,用地骨皮二两,并细锉,以东流水淘取用之。"

  • 【功能主治】

  • 清热,利水,化痰,软坚。治热痰喘嗽,水肿,淋病,瘿、瘤,积聚,血结胸痛,血痢,痔疮,崩漏,带下。

    ①《本经》:"主咳逆上气,喘息,烦满,胸痛寒热。"

    ②《别录》:"疗阴痿。"

    ③《药性论》:"治水气浮肿,下小便,治嗽逆上气,项下瘤瘿。"

    ④《唐本草》:"主十二水满急痛,利膀胱、大小肠。"

    ⑤《四声本草》:"止消渴,润五脏。"

    ⑥《日华子本草》:"治呕逆,阴痿,胸胁胀急,腰痛,五痔,妇人崩中、带下病。"

    ⑦《纲目》:"清热利湿,化痰饮,消积聚,除血痢,妇人血结胸,伤寒反汗,搐搦,中凤瘫痪。"

    ⑧《现代实用中药》:"治淋疾,并有利尿之功。"

  • 【性味】

  • 咸,平。

    ①《本经》:"味苦,平。"

    ②《吴普本草》:"歧伯:甘。扁鹊:咸。"

    ③《别录》:"咸,无毒。"

    ④《药性论》:"味咸,有小毒。"

  • 【用法用量】

  • 内服:煎汤,2~4钱;或入丸、散。

  • 【宜忌】

  • ①《本草经集注》:"蜀漆为之使。畏狗胆、甘遂、芫花。"

    ②《本草汇言》:"病因热邪痰结气闭者宜之,若气虚有寒,中阳不运而为此证者,切勿轻授。"

  • 【归经】

  • ①《本草汇言》:"入手足太阳、阳明经。" ②《要药分剂》:"入心、肾二经。"

  • 【备注】

  • 现用药材海蛤壳,除上述一种外,尚有同科动物文蛤的贝壳,亦同等使用。参见"文蛤"条。

  • 【植物形态】

  • 贝壳2片,近圆形。壳长约36.5~56毫米,高几与长相等,宽度约为长度的2/3。壳顶突出,位于背侧中央,尖端向前方弯曲。无小月面,楯面狭长,全部为韧带所占据,韧带黄褐色,不突出壳面。贝壳表面极凸出,生长线在顶部者细密,不甚显着,至腹面渐粗大,凸出壳面。壳面淡黄色或棕红色。壳内面为白色或淡肉色,边缘具有整齐的小齿。小齿愈近背缘愈大。铰合部狭长而平,左、右壳各具3个主齿。外套痕显明,外套窦深,自腹缘向上方斜伸至贝壳的中心部,后端宽,至前端渐狭,呈楔形。前闭壳肌痕细长,呈半月状,后闭壳肌痕大,椭圆形。足扁平,舌状。
    生境分布:生活于近海的泥沙质海底。我国沿海均有分布。主产江苏、浙江、山东、福建等地。

  • 【临床应用】

  • 用量10~15克,煎服或人丸、散;外用适量,研末撒或填敷。用治痰热咳嗽、瘿瘤、痰核、胁痛、湿热水肿、淋浊带下、胃痛泛酸、臁疮湿疹。

  • 【药用部位】

  • 为帘蛤科动物青蛤等几种海蛤的贝壳。

  • 【来自何书】

  • 《饮片新参》


  • 关注微信

猜你喜欢